杨盛芳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宜春小说网ycscoop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三里屯既不是皇宫又不是王府,哪儿享有配置花园的资质?显然是信口雌黄。我信口雌黄的“东花园”是指三里屯使馆区。虽然它不属于三里屯社区,但它当年确是三里屯人休闲消遣不可或缺的场所,也是承载大家记忆的地方。
三里屯使馆区位于三里屯北楼的东侧,与北楼区仅隔一个小马路。使馆区的几条街区环境优雅,宁静怡人,是个休闲乘凉或抒发闲情逸致的好地方。特别是正对着北楼出口的那条街,长约四、五百米,一直通到农展馆前的三环路;街道两边种的银杏树,一到秋季整个街区真是街道尽披“黄金甲”,艳黄的色彩亮丽动人。据说已成北京一景。
银杏树种植时,不足碗口粗。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我们经常用小身子骨撞它,发育早的男孩竟能撞得它微微颤动。现在银杏树有一抱粗壮,再想玩童年的把戏就是蚍蜉撼树了。
使馆的西侧,面对北楼区的几个使馆种了一溜儿海棠树,品种好,结果大。到了成熟期,先是海棠花醉人,粉嫩的海棠花下,人们流连忘返;继而是压弯枝条的颤巍巍的海棠果诱人,此时,故事就来了,有的孩子就“折”在树下。
六十年代的三里屯使馆区,北边区域仅到农展馆正门前大马路的南侧。七十年代后,使馆区持续拓展地域。先是扩到大马路北侧的亮马河,接着又东拐西拐一番,往西拐到了塔院村,往东拐又跳跃性地到了燕莎和凯宾斯基对面。
少年时,有的同学能对各国使馆的名称倒背如流。我则只记得自己感兴趣的几个。先是北楼出口的尼泊尔大使馆。它距我住的楼盘也就百十米,出门遛弯儿第一眼就瞧见它。还有就是他的国旗形似两个三角旗叠在一起,红底上有形似船儿和太阳的图案,很别致、醒目。
再有就是伊朗大使馆,我最爱看它的橱窗。橱窗里除了介绍皇室成员外,还介绍伊朗国民的生活起居。记得照片显示伊朗当年十分富足。大多数人家有私家车,国民出入西装革履,住着公寓洋房,一片繁花似锦的情景。六十年代看了这些生活场景很开眼。橱窗的另一些内容就是伊朗国王巴列维一家。有大巴列维,中巴列维,小巴列维祖孙三代的军装照,照片中他们年纪分别有六、七十岁;三四十岁和十几岁。别的我看不懂,就是看着他们身上的军装很精致。军装上满是绶带,勋章也很耀眼。
德国大使馆我也记忆深刻。先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,国旗是黄红黑三色,中间是一只硕大的双头鹰。后来使馆扩展到路北时,又出来个德意志联邦大使馆,国旗就是简单的黄红黑三色。每次经过这两家,年幼的我就犯糊涂:都是德意志,还分民主和联邦,啥意思?后来大一点就明白了,原来是一个国家分成了“东德、西德”。后来就很留心他们两家的橱窗。东德的橱窗都是经济建设,学习生活,很阳光、很正面的东西。西德的橱窗经常挂一些艺术画,看不懂。成熟后觉得当年可能挂的都是印象派作品。西德橱窗中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深刻:一位四、五岁的小姑娘在舞台上抹眼泪。照片注明:这位女士怯场了。我心想:四、五岁的小姑娘也尊称为女士,真逗。
巴勒斯坦和刚果(金)刚果(布)大使馆我也有印象。当年经常组织各界到使馆区游行,以声援正义,表达我国人民的倾向。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颇为壮观。孩子们就在路边收小彩旗(游行结束时,大人们就把小旗送给孩子们)。
友好邻邦柬埔寨大使馆后来搬到路北,与后来建的澳大利亚大使馆东西相邻,位置很显眼。熟悉和爱戴柬埔寨,是从西哈努克亲王,莫尼克公主和宾努亲王留置中国后开始的。我们作为学生曾数次到首都机场迎送西哈努克亲王一行,很有感情。
也记得迎接罗马尼亚元首时,该元首与我前排的女生握手,周总理驻步等候,距离我仅仅三、五米。老人家与照片上一样又不一样。坚毅的目光,挺拔的身材,优雅的风度与照片酷似。只是老人家消瘦、憔悴的面容与照片上有出入。老人家似看你又似看大家的眼神令我记忆深刻。
三里屯人有个习惯,吃过晚饭,就三五结伴沿着使馆的几条街区遛弯儿。一时间,使馆区一改白日的宁静而热闹起来。劳累了一天的家长们,遛弯儿时轻松愉快,有“闲庭信步”的惬意。年少的男孩和女孩们,也沿着那条装饰着“黄金甲”的街,边散步边窃窃私语或心意飘扬。男孩女孩们,悠然地,不知不觉地从这儿走进青春。盛夏时,这里乘凉遛弯儿的人最多,孩子们也最高兴,因为他(她)们可以在“东花园”玩儿到很晚。
海棠树进入收获时节,遛弯儿的部分男孩就有“搂草打兔子”的邪念,变着招数想摘几个大海棠,但由于戒备森严得手的机会不多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